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NEW8.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zhukangwu.com/cache/f1/12985/982c3.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NEW8.COM/func.php on line 115
一條跨境賽道、雙城氣象守護:深港氣象合作為全運馬拉鬆護航_24直播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體育 > 綜合

一條跨境賽道、雙城氣象守護:深港氣象合作為全運馬拉鬆護航

2025-11-17 16:28:51

11月15日上午7時,深圳灣體育中心,隨著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中國電信杯”田徑(馬拉鬆)發令槍響,全運會曆史上首個跨境馬拉鬆賽事正式開跑。

賽道旁的氣象應急車內,深圳市氣象局首席預報員陳訓來博士正緊盯著短臨預報決策支持平台上跳動的數據——來自生物舒適度觀測儀的WBGT指數,以及香港加密觀測點傳來的深圳灣大橋段風力數據,在此刻匯於一方屏幕。


全運會智慧氣象服務係統馬拉鬆專題頁麵。

“香港數據顯示橋麵風力正按預期減弱,但91免费版黄色视频的黑球濕球溫度(WBGT指數)仍在上升,必須每半小時向競委會更新提醒。”深港雙城,陳訓來與香港同行隔空同步研判WBGT指數。

WBGT指數是綜合氣溫、濕度、太陽輻射和風力相加得出的一個溫度參值,據此評估參賽選手的熱負荷指標,提供指引,提高運動員安全完賽的可能性。這精準到每半小時、跨越雙城的無縫保障,正是“一條跨境賽道、雙城氣象保障”的生動體現,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深港氣象合作40多年久經風雨考驗的標誌性成果。

次跨境事,雙城氣象守護

賽道每小時的氣溫、風速、濕度等情況變化,每一條精準預測專報,都會被迅速送達競委會。在競賽指揮部,MOC(賽事指揮中心)馬拉鬆賽事氣象專題頁麵上,清晰顯示著賽道沿線近20個氣象自動站和生物舒適度儀的每一組實時數據,並同步至賽事競委會。全運會深圳氣象台,來自粵、港、深三方氣象專家在賽事指揮部密切監測沿線天氣。


粵港深三地聯合視頻天氣會商。

“跨境賽事保障最關鍵的挑戰,在於數據的實時融合與互信。”指著屏幕上交錯的風場流線,陳訓來解釋道,“得益於粵港氣象數據傳輸專線,深港雙城早已實現了自動站、雷達、雷電、探空、風廓線等24項核心數據的雙向共享。”不僅如此,雙方還開展了協同觀測業務,實現了深圳竹子林與香港大老山氣象雷達的錯時觀測,共同研究S波段和X波段雷達的多源數據融合、拚圖及實時應用,並建立了常態化的視頻天氣會商業務流程。


預報員們在競賽指揮部進行現場氣象服務。

這些不斷更新的一條條氣象數據,這些忙碌不停的深港氣象人,都構成賽事調度不可或缺的“氣象底氣”!

大灣區氣象合作硬聯通推向軟聯通

為跨境馬拉鬆提供無縫銜接氣象保障服務的背後,是大灣區氣象合作從基礎設施“硬聯通”向機製協同“軟聯通”縱深推進。

近年來,在中國氣象局的統籌與廣東省氣象局的推動下,《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和《廣東省促進粵港澳氣象合作發展條例》等一係列頂層設計相繼出台,從政策與法治層麵為大灣區城市間氣象合作搭建起堅實的“四梁八柱”,明確了合作方向與重點領域。

大灣區不僅建成覆蓋全域的綜合氣象觀測網絡,三地合作已從早期的電話會商,升級為以粵港氣象業務合作會議機製為代表的常態化深度協作,重大天氣和重大保障服務的視頻會商機製已經成為常態,而且還實現了從單一的區域天氣聯防,向涵蓋預報、科研、服務、標準的全方位合作跨越。


深圳灣體育中心附近的便攜式自動氣象站。

同時,大灣區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深圳、香港) 、珠澳氣象創新與應用研究中心等一批協同創新平台相繼建成並投入運行。這些平台聚焦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區域高分辨率數值預報模式體係與人工智能短臨預報技術,顯著提升了對台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精準度。

從預警信號到AI前沿:深港氣象合作的“雙向賦能”

在粵港澳合作框架下,深港氣象人的情誼與信任,在一次次應對“暴雨傾城”“台風過境”的並肩作戰中曆久彌堅。早在1993年9月,深圳遭遇特大暴雨引發嚴重內澇時,一河之隔的香港因成熟的預警體係應對有序。隨後,深圳氣象與防汛專家赴香港天文台考察學習,並於1994年6月推動《深圳經濟特區防洪防風規定》頒布實施,使深圳成為國內首個建立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製度的城市。

自此,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預警信號學習引進,到2000年後數值預報的深度合作,再到如今的前沿科技聯合攻關,深港氣象合作始終步履不停。

由深圳市氣象局牽頭,聯合香港天文台等單位成功獲批的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創新合作項目“人工智能在粵港澳大灣區強降水臨近預報中的研究與應用”,曆時三年科技攻關,科研成果已在粵港澳大灣區氣象部門全麵共享。

香港天文台也積極推動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應用,參與由國家氣象中心和深圳市氣象局牽頭的世界氣象組織(WMO)人工智能臨近天氣預報示範項目,展現了灣區氣象科技合作的國際視野。

從跨境出行到低空經濟:深港氣象合作攜手跑向新賽道

“氣象合作是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需要的是馬拉鬆選手般的堅定、堅守、堅信。”深圳市氣象局局長劉德峰表示,目前,深港攜手服務模式已從氣象災害聯防延伸到重大活動保障、韌性城市建設、跨境出行等領域。

基於超大城市相似的服務需求,在中國氣象局部署下,深港澳三地共同實施世界氣象組織“超大城市智慧氣象服務公私參與示範項目”。項目已產出12項最佳實踐及3項技術服務指南。其中,香港天文台貢獻了基於風險的風暴潮概率預報產品,深圳則分享了“31631”遞進式氣象服務機製等多項成果。這些紮實的“中國經驗”已被納入聯合國《2023年聯合科學報告—可持續發展版》和世界氣象組織的網站示範成果,向全球展示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顯著成效。

為服務日益頻繁的跨境生活,粵港澳“大灣區天氣”網站已上線,為居民提供主要交通樞紐與沿線的精準天氣指南。

麵對“低空經濟”新賽道,香港天文台台長已兩度專程率隊來深,共同探討低空經濟氣象保障新舉措,攜手開啟新的合作征程。

在此次大灣區共同舉辦的全運會上,運動員們在各自賽事上奮力拚搏;在看不見的大灣區氣象協同創新賽場上,深港氣象人則以精準預報與智慧服務,攜手跑向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共同保障大灣區大融合、大發展、大民生、大未來!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覃仕林 通訊員 徐文文

網站地圖